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舊上海大亨杜月笙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大辦慈善,赤心抗日
導語:
對一個現代學者來說,接受某一學科領域的專業訓練,學會撰寫中規中矩的“學術論文”,是入門的關鍵。很多自認為有才氣的人,不喜歡這種“戴著鐐銬跳舞”的狀態,更願意隨時隨地隨意揮灑才情,結果是一輩子學問沒做好,都是半桶水。
特殊的時代總會造就一批早熟者,相比同齡人,他們更早的步入真正意義上的不惑。大時代下的個人選擇,有人隱遁,有人悔恨,有人陷入一場漫長的控訴不得解脫,也有人九分兼濟天下,卻又能給自己留有一方凈土。
陳平原做瞭幾十年教師,授業解惑的范圍遠不止嫡系弟子,他師承王瑤先生——接續五四的學人典范;安身立命亦受父親影響——一個“柔弱之中自由堅持”的鄉村語文教師。
傳統遺風與現代獨立思考融匯,造就瞭陳平原看待世事的通透,編選《壓在紙背的心情》,他選瞭當年的高考作文以存真,因為在他看來這“就像小孩子穿開襠褲,沒什麼好害羞的”;他還選入備受爭議、毀譽參半的《學者的人間情懷》,一方面是基本觀點未曾改變,一方面也認為“文章何時與讀者見面並成為公共話題,遠比個人心情重要”;北大刊行《永遠的1977》紀念恢復高考,他寫出《未必“永遠”的記憶》提醒同代人,回首時,應“多點悲憫與自省。”
對話陳平原
問=侯思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