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 為何被世人稱為“避青先生”?
文章分類:明朝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
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是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傢、經學傢、史地學傢和音韻學傢。
明朝滅亡後,年僅三十二歲的顧炎武誓不損節,不為清朝服務,還參加抗清復明的“復社”。每年端午節,他總是在門前懸掛一塊紅色的蔓菁,在裡面塞上一點蒜青,並在後面掛一塊白佈,白佈上寫著“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國朝惡而避之”。因此人們稱他為“避青先生”。
他曾六次從傢裡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往返數千裡,不辭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兩次到北京昌平縣長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檢。
顧炎武在第一次哭吊完明孝陵後,獨身北走,走遍瞭大半個中國。首先在山東章邱縣長白山下墾田自給。之後棄去,由門人輩管理田產,自己另尋他所。每到一處,他便買幾個妾婢,置房屋和地產。因此他一生沒有困乏的時候。他的兩個在北京做官的外甥徐乾學和徐元文曾向他借錢用,共計數千兩白銀,他也不向他們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