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勇:漫長的魯迅時代
一
吳中傑《回歸真實的魯迅》《文學報·新批評》2016/9/22)和李澤厚劉再復對話《彷徨無地後又站立於大地——魯迅為什麼無比倫比》,以及吳小攀《劉再復的魯迅研究》《粵海風》第五期)是有見地富有思想力和精神信息的好文章。
吳文以“人文魯迅”為基點,縝密地剔抉瞭自魯迅1936年10月逝世後的八十年春秋,林林總總張揚“真實魯迅”的文章裡,“人文魯迅”與“招牌魯迅”相互糾纏不已的兩股社會思潮——眾多研究魯迅的文章可歸於這兩大類,人文魯迅是抵達真實魯迅的唯一通道。
這不但因為現代人可以用人文視角評判文事和文人,更重要的,是魯迅本人在留學現代轉型的日本境外)之後,用現代人文情懷對中國文化傳統與人事時事的觀察與感悟,“人文”是現代社會的精神標識,是比較靠得住的抵達真實魯迅的路徑。當多年流浪海外的李澤厚劉再復以其境外感悟重新尋找“真實的魯迅”,當年魯迅“隔江觀火”這一潛在的國情考察與存在感喟也就有瞭曠世呼應,自然也延伸瞭探尋“真實魯迅”的新路子。
探尋“真實魯迅”是中國漫長現代轉型的的文化現象,中國的魯迅時代是漫長的。
要是細究,猶如白色是一種顏色,“人文魯迅”也是一種“招牌”,但這是與權勢無關而與人文探尋和文勢有關,與魯迅所處時代的人文狀態有關的招牌。所謂人文探尋,就是在懷疑和批判中,發現並尊重人及其價值,所謂文勢,就是基於個人化的觀察與獨立思考,在既定語境下對人文境遇的深刻體察中,對研究對象有著精神共振而呈現的生命氣場——上述文章就彰顯瞭這樣的生命氣場,顯然,“人文魯迅”背後正是中國現代轉型,如今仍未完成的時空遷延,而“招牌魯迅”基於某種權勢做背景,或渴望得到權錢的青睞,以神化和教義化的魯迅為利器,充斥造神和居高臨下訓斥“假想敵”與“娛樂化魯迅”的意味,突出“魯迅在轉變”和“轉變中的魯迅”,也是以展現“真實的魯迅”而出現的,它把魯迅當作沒有體溫的各種衣料不斷進行重新組合,如此“招牌魯迅”,正如吳文所說,“弄得人們對魯迅也很反感”。因此,“招牌魯迅”其實無視真實的魯迅,隻把魯迅當作一塊敲門磚,卻起到瞭“驅逐魯迅”和“魯迅過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