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毀掉瞭大宋的軍隊
宋太宗939~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母親杜太後。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8歲。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歲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趙匡胤出身行伍,身經百戰,在軍事上是個內行,他知道兵兇戰危,不敢輕易用兵。趙光義是在父兄的庇護之下長大,完全不懂用兵。他誤以為兵多就能打勝仗,很想動用全國的兵力、財力,讓自己當一回統帥,立一次大功,來扭轉大傢對他奪位所產生的惡劣印象。為瞭容易打勝,他把目光先落在遼國的傀儡政權——北漢頭上。趙匡胤在世的時候,是不準備對北漢用兵的。他認為隻要向遼國收復燕雲失地的問題能夠解決,小國北漢無須用兵就可以傳檄而定。對於遼國,趙匡胤做瞭兩手準備,一手是練兵備戰,另一手是用錢把失地贖回來。當時的遼國是騎兵強大,經濟落後,總的說來是窮而強不是富強),宋軍主要兵力是步兵,與遼國騎兵相比,相對處於弱勢,但是經濟發達,百姓生活富裕,總的說來是富而弱不是貧弱)。趙匡胤知道遼國的貴族很羨慕宋王朝的富足,很想買宋的高級商品卻拿不出錢來,如果宋用一大批銀絹去贖回燕雲失地,是有可能成功的。宋的邊民也希望用錢贖回失地,他們寧肯多費一些氣力,多交一些賦稅,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弟在戰爭中流血。於是趙匡胤制訂瞭建立封樁庫的國策,全國厲行節約,每年節餘一部分銀絹納入庫中,以總值500萬兩白銀為目標。經過多年儲存,已經相差不遠。等到銀絹籌足,就可以和遼國展開談判。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趙光義突然殺兄奪位。他登位之後,立即把封樁庫撤銷,銀絹並入國庫,以供自己揮霍,從此堵死瞭宋遼兩國以和平談判解決領土問題的道路,造成邊疆大戰、血流成河、兩國軍民大量犧牲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