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羲之一幅真跡也沒留下?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陶淵明:論“田園詩人”的自我修養
中國書法史上大神級的人物,被後人無比崇敬的、中國書法古典傳統的開創者,書聖王羲之竟然沒有一件真跡傳世。
真是悲哀啊。
那麼,王羲之的真跡都去哪兒瞭?
話說還得從王羲之出名那天說起。
王羲之坐上書壇盟主後,他的書法就已經很值錢瞭。據說他在老嫗賣的扇子上隨手寫五個字,扇子就能由原來的二十錢賣到百錢。寫一篇經文,換白鵝一群,絕對的點紙成金。
但東晉的時候,還沒有人公開買賣王字,桓玄收集王字,靠的是“逼奪”,當然也收瞭不少假貨。那時候的造假者也蠻拼的,既要學好王字,還要把紙做舊,技術要求很全面。
梁武帝時,宮中藏的王字已經有不少贗品。梁武帝經常和著名道士陶弘景通信,討論王字的真假,陶弘景很大方地告訴梁武帝哪件靠譜,哪件不靠譜。
梁武帝對宮中藏品鑒定一番,然後將認定的真跡復制,分發給宗室子弟學習。復制的方法是鉤摹向拓,具體操作方法咱們下次再聊。
唐太宗比梁武帝還喜歡王字,據說將天下王字收羅殆盡,還從智永弟子辨才那裡騙來《蘭亭序》真跡,然後讓褚遂良主持鑒定。唐太宗在這件事上,唯褚遂良的意見是瞻,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被認為是真跡的王字,都是褚遂良認定的,而那些挑出來的贗品到底啥樣,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都被銷毀瞭。初唐最傑出的的書法傢,歐、虞、褚能有所成就,很大原因就是他們這一時期任職宮中,能接觸大量珍貴的書法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