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從兒童團到遊擊隊,血與火的記憶
文章分類:隋朝


1 小小年紀就參加瞭兒童團
1930年11月7日,楊勇出生在山西省離石梁傢會村的一個革命傢庭裡。他原名楊月鈺,後來參軍入黨改為楊榮,又因為在戰場上表現勇敢,首長為他改名為楊勇。楊勇傢境貧寒,傢中有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四。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當時,國民黨退下來的部隊正好在楊勇所在的村子休整。面對日軍的迫害,許多愛國之士都恨得咬牙切齒,戰士們時常在村子裡唱義勇軍進行曲,歌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歌詞,唱出瞭革命戰士的熱血,也給當時年僅7歲的楊勇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就此,在楊勇心中埋下瞭革命的種子。
很快,楊勇的老傢也淪陷瞭。最初,村子裡沒有抵抗日軍的組織,隻有由村中青壯年自發組織的民兵隊伍,民兵沒有槍、沒有子彈,打鬼子全靠自制的土地雷。雖然結果往往是以卵擊石,但為瞭捍衛傢園,大傢都願意舍棄性命,頑強抵抗。“可以說,在幼年時,我就吃盡瞭日本鬼子的苦頭,後來,為瞭打鬼子,我傢中除瞭母親,兄弟姐妹和父親都相繼加入到瞭革命隊伍中。”楊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