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實質:開始瞭文化的集權
歷史學傢范文瀾有言:“漢武帝以農民‘海內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造就軍事、文化的極盛。”歷史學傢顧頡剛則指出:“儒傢統一實是中國文化衰老頹廢的征驗。”文化極盛是表象;“文化衰頹”的開始是其實質。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恢復,一個大帝國重新崛起,及至漢武帝即位,已足夠威武,可以向長期挑釁的匈奴大喝一聲“不”。與此同時,文化安全也提上瞭議事日程。史學傢范文瀾指出“通過漢武帝,農民付出瞭‘海內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造成軍事、文化的極盛時期。”“文化的極盛”,換一種說法,就是文化大繁榮。撇開具體細節,為打造文化大繁榮,漢武帝推出瞭四項全局性的大舉措。第一項,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國策,就是“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有鑒於暴秦弊政,漢初無為而治的黃老之政,對各傢一視同仁,故而百傢並流,《六經》異傳,文化生態一度回歸自由寬容。
但這種寬松也給統治帶來瞭麻煩,這就是董仲舒所概括的:各派自有思想,各人自出議論,百傢方針不一,意見不同,弄得在上的統治者沒法有一個統一的方略,法律制度屢有更變,老百姓不知道聽從哪一傢的主張。惟其如此,漢武帝即位以後,“夙夜不遑康寧”,睡不上一個囫圇覺。於是,他向百來個社會賢達與學界精英連下三道策問,“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隻有董仲舒的對策讓他豁然開朗,欣然有得:“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就漢傢統治的文化安全而言,這一對策最對癥下藥:統治天下,隻能有一個思想;統治者才會一勞永逸,徹底省心;而儒傢思想就是讓統治者一勞永逸的指導思想。董仲舒在對策中向漢武帝展望:隻要這樣,邪辟的學說就會消滅,統治的綱紀就可統一,從而法度也可以明確,民眾便知道遵從瞭。丞相衛綰迎風希旨地奏請,在對策者中有以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學來擾亂國政的,一概罷黜不用,漢武帝當即禦批同意。自此以後,“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作為文化國策,成為中國專制君權須臾不離的通靈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