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包拯真的是神奇的破案高手嗎?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米芾精美小楷《千字文》欣賞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個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是清官的傑出代表,人們習慣稱他為“包公”或者“包青天”。九百多年來,有關包公的傳說實在太多,他的口碑之好,影響之大是有目共睹的!那麼,在這些傳說中,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他真的是父母早亡,由嫂子撫養成人的嗎?他真的鐵面無私,毫不留情地鍘死瞭侄兒包勉嗎?他真的審理過“貍貓換太子”這樣離奇的案件嗎?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死後謚號為“孝肅”,生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自幼聰穎好學,深受父母的寵愛。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戲曲裡,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成人,其實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包公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斷明瞭很多冤案錯案的出色偵探形象。現存的元代公案戲有18種,包拯一人就占瞭11種;明代北京永順堂刊印的說唱詞話有13種,反映包拯破案的也有8種。正是戲曲小說的這般大肆渲染,才使包拯從一個盡職盡責的封建清官變成瞭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破案能手。歷史上的包公,其實遠非傳說中的那樣神奇,隻是他為百姓辦實事,所以受到瞭人們的愛戴與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