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商人不愛國?比如春秋時代的弦高
文章分類:春秋
文/王立群
春秋時期的弦高可謂典型代表。
弦高是鄭國的一位商人。魯僖公三十二年冬,西方的秦穆公為瞭謀求向東發展,為參與中原爭霸贏得更多的籌碼,決定偷襲鄭國。秦穆公時期,秦國與鄭國相比,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要強於鄭國,一旦偷襲成功,鄭國必定傷亡慘重。但是,從秦國到鄭國,路途遙遠,全副武裝的秦軍浩浩蕩蕩地遠行千裡,必定會引人註目,要想偷襲鄭國成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師之所為,鄭必知之。……且行千裡,其誰不知?楊伯峻《春秋左傳註•僖公三十二年》,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90頁)。果不其然,當秦國軍隊行進到滑國這個地方時,他們的行動被鄭國人發現瞭,這個鄭國人便是弦高。弦高經常來往於各地經商,那次他從鄭國趕著一大批牛去往周王室所在地,恰巧也到瞭滑國,很快便發現瞭秦國的意圖,出於對國傢的熱愛與責任感,弦高決定想辦法阻止這場國傢災難。
弦高是個生意人,腦子活,他知道解決問題首先要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秦國偷襲鄭國, “偷襲”是關鍵,如果鄭國知道秦國的意圖,有所準備,秦國的偷襲便不攻自破。然而,偷襲不成,勞師動眾的秦國也或許會孤註一擲,直接來個明面上的戰爭,這對於鄭國來說也非好事,如何說動秦國也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