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之為何逼死自己的謀士兼重臣陸遜
文章分類:孫吳
你也會想看的:三國中的奪命書生陸遜何德何能,竟能擊敗身經百戰的劉備
孫權和陸遜:陸遜183—245),是三國時期的重要的人物,對三國的局勢發展起瞭重要的作用。但是學術界對陸遜的研究並不充分,多是從陸遜為將、為相的角度出發,分析陸遜的軍事、政治、法律才能,少數的幾篇文章研究瞭陸遜與江東政局的關系,其中田餘慶先生的兩篇文章《孫吳建國的道路》和《暨艷案及相關問題》,對陸遜與孫權的關系有簡單但非常重要的論述,王永平先生的《陸遜與孫權之關系及其政治悲劇之原因考證》對陸遜與孫權關系有較詳細的論述,朱子彥先生的《論陸遜》比較詳細的論述瞭陸遜的功績。本文試圖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從陸遜與孫權的關系入手,揭示陸遜在陸氏宗族內部地位的變化,陸遜與孫權關系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思考孫權在穩定政局上所做的努力,陸遜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以期有助於加深對孫權政局的理解與認識,同時豐富陸遜的形象。
江東陸氏,“世江東大族”在江東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東漢末期,處於傢族族長地位的應該是陸遜的從祖陸康。陸康時任廬江太守,很有政績,陸遜因為少孤,得到瞭陸康的照顧,所以陸遜“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這時的陸氏仍然是強盛的。不過,在東漢末期的軍事鬥爭中,陸康與袁術結怨,袁術派遣孫堅的長子孫策攻打陸康,城破,陸康不久也病逝瞭。陸氏“宗族百餘人,遭離饑厄,死者將半”。本來興旺的陸氏,因此戰受到瞭極大的損失。而此時的陸遜,在戰前已被陸康派潛回瞭傢鄉吳郡,“康遣遜及親戚還吳”,並且,“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廬江之戰發生於公元194年,陸遜此時也不過十餘歲,而能夠得以為陸康綱紀門戶,可見陸遜的才能是很出眾的,亦可以說明回到吳郡的陸康這一支的成員中人才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