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地評價吳三桂?亂臣、英雄抑或叛賊?
文章分類:清朝
吳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明末清初的將領,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寧遠總兵,後退守山海關,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封平西王,淪為漢奸。1661年,殺南明永歷帝。1673年,發動三藩之亂。1678年3月23日農歷三月初一),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改衡州為“應天府”,大封百官諸將,鑄“昭武通寶”、“利用通寶”。1678年農歷八月十七夜,因患重病在衡州今衡陽市)駕崩。其孫吳世璠繼皇帝位。歷史上,正本史錄是這麼評價吳三桂的:投清又反清,反爾反爾,在中國歷史的一個交叉點上,他完全能夠主宰中華民族今後的方向,卻為一己之私(陳圓圓)大開山海關,讓大清兵入關,從此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停滯瞭,倒退瞭,強大的中國在近代史上敗落瞭、落後瞭,這是一場民族的悲劇、國傢的悲劇。做為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吳三桂難逃其咎,他永遠是民族的罪人。但當我再仔細瞭解吳三桂,再來分析上面那段話的時候,卻忍不住為他有些鳴不平:歷史上的吳三桂,有強大軍事才能,也有很大野心,而至於野心,我認為更多是他因為處於當時的時勢下不得已作出的抉擇。吳三桂作為明朝的將領,一直是忠君愛國的,也為明朝廷報效瞭多年,立下戰功赫赫。後人評價他的背叛明庭時這麼說:“象扯下皮膚那樣血淋淋的扯下他一直來忠君愛國的思想……”,可見他本意不是要投降大清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