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書中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蘇東坡如英雄豪傑一般仗義疏財 小夥伴都驚呆瞭!
北宋到宋神宗的時候,已經經歷瞭一百多年的發展,雖然有過一度繁榮,但由於內部機構臃腫,人滿為患,外部遼國、西夏不斷侵擾,軍費開支陡增,加上花錢買和平,每年要向遼、西夏支付高額賠款,導致財政空虛,人民生活困苦,許多走投無路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四川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暴發在這一時期。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之下,熙寧二年1069),年輕的宋神宗為瞭擺脫困局,起用王安石,推行瞭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遠見卓識,頒佈推行瞭一系列破除弊端、發展生產、增加稅收、提升軍備的政策,也是對癥下藥,頗見成效。然而,為什麼史書中很多地方記載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呢?
一、王安石的觀點在當時的士大夫看來太過激進。宋朝以儒傢思想為治理國傢的思想法寶,儒傢講究謙讓、中庸,如果太激進,就會被扣上離經叛道的罪名,而王安石卻在變法前後,提出過驚世駭俗的“三不足”狂言。熙寧三年1070)春,作為翰林學士的司馬光,給謀求館職的一班朝臣初擬瞭一道“策問”題,內容就是王安石的“三不足”論:“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司馬光希望參考者辯駁一下這一離經叛道的“怪論”。可見,當時許多人對王安石的議論十分反感,因為這些言論是為推行變法進行思想鋪墊的,所以在後來推行變法中,反對這些言論的官員,反對他變法主張的態度異常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