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將王忠嗣:一個比安祿山更厲害的節度使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李世民病榻前,武則天和李治都幹瞭些什麼?
節度使是我國古代一種對邊疆進行有效防備而設立的官位,但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亂卻將節度使這個官位推到瞭末路。歷史上,有很多人知道節度使都是因為安祿山,但是,今天帶給帶傢的卻是比安祿山還要厲害的人物――大唐四鎮節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706―750),初名訓,祖籍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唐朝名將。父海賓,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因父在唐開元二年(714)反擊吐蕃的戰鬥中英勇獻身,王忠嗣九歲時由唐太宗養於宮中,賜名忠嗣。長大後,“雄毅寡言,有謀略”,玄宗與之論兵,應對縱橫。玄宗十器重,對人說:“此子爾後必為良將。”
圖片來源於網絡
開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歷任左領軍衛郎將、河西討擊副使、左威衛將軍、左金吾衛將軍、左羽林軍上將軍、河東節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節奏度使、靈州都督、河東節度使、河西、隴右節度使等軍政要職。
開元二十六年(738)秋,吐蕃叛亂,進犯邊境。忠嗣率部屬前往平叛,左右馳突,當者辟易,出而復合,殺數百人,吐蕃大敗。後又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渾,利用西突厥各部貴族之間的矛盾,削弱其實力。開元二十九年(741),又任朔方節度使時,註意改善同少數民族的關系,與突厥等西北各族互市,以高價購頭馬匹,“諸蕃聞之,競來求市”,同時,內地的絲綢、鐵器、糧食等也輸入突厥地區,促進瞭少數民族的生產發展,物質、文化也得到交流。他主張各民族和平相處,盡量避免沖突和戰亂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