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劉天和對陜西明軍的軍事改造
劉天和是明中期嘉靖年間的著名人物,他是湖廣麻城縣人,正德三年考中進士,從嘉靖六年到嘉靖十四年間在工部和邊鎮都有過任職經歷,這些經歷也使他成為瞭瞭解軍事和技藝的技術官僚。嘉靖十五年,劉天和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督禦史總制陜西三邊軍務,從此便開始瞭在西北一帶的軍事改造。
嘉靖十五年春,劉天和到任陜西後,隨即對當地軍情進行瞭考察,並整理歸納瞭當時明軍和蒙古在戰術上的差異和優劣。他認為當時的蒙古人接受瞭大量明軍逃兵和工匠,使蒙古人的裝備迅速提升到和明軍同一水平,越來越多的蒙古人開始裝備明盔明甲,弓箭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再加上蒙古人入寇一般都是丁壯盡出,少則數百多則成千上萬,而明軍整個山西的駐軍也隻有八九萬,而且還分散在各地大大小小的軍堡墩臺之中,多的不過數百人,少的隻有十幾人,無法形成人數優勢。再加上當時陜西各地邊墻還沒有修築完成,有些地方甚至還沒有動工,完全無險可守,於是劉天和經過考慮之後最終確定瞭戰車制敵的方略。
劉天和之所以選擇戰車是因為明朝的火器優勢,雖然當時俺答通過明朝逃兵也獲得瞭一些火器,但由於火藥的稀缺隻能是聊勝於無。而戰車滿載彈藥糧草,圍成車城可以大大提高步兵在野外的生存能力,不怕蒙古騎兵的騷擾和阻礙。再加上正德年間仇越使用戰車解圍寧化寨,嘉靖十三年明軍在輿武營用戰車大敗蒙古軍,這兩則成功戰例讓劉天和認為戰車是有很好效果的。隨後劉天和開始調查陜西各邊的戰車情況,發現甘肅擁有戰車一千一百五十九輛、寧夏有一千輛、固原有一百二十八輛,加起來已經超過瞭二千二百輛。但是雖然戰車眾多,但車型大小不一,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制造的老式雙輪大車,每輛戰車都需要二十名士兵推動,機動力低下,而且越野能力極差,於是被劉天和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