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明朝四十年?世間再無張居正!
張居正從小便是個天才,才名遠播。他父親但也不是什麼厲害的人物,隻考瞭個秀才,也沒當上啥官。祖祖輩輩也並不是什麼書香世傢,可偏偏出現個張居正這般不同凡響的人物。十三歲考中秀才,十六歲時因申論寫的出色被賢臣顧東橋接見,顧東橋很是惜才,看到瞭這個少年身上特殊的聰明才智,親自將自己的腰帶取下來送給他,並說他是佩戴腰玉之人,這就是宰相啊。這一切都說明著張居正自少年時便有著非凡的潛力,這也註定著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後來他中瞭進士,點瞭翰林。按理說走到這一步的大多數人都應該想著拜入個名人門下,等退休也成個大官也算是人生贏傢瞭,像他這樣毫無身份無背景,隻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底層爬到現在的人是真不多見的。可他偏不,從翰林院一畢業就想著改革。許多人懷疑他改革的動機,他這麼聰明的老狐貍不可能看不出來萬歷皇帝不喜歡他,所以他很有可能是以改革之名為自己死後謀個美名罷瞭。可他後來的作為又狠狠的推翻瞭這個想法,他說我們的政治是腐敗的,可財政還很困難。富人不用繳稅,窮人卻連飯都吃不起。這些話可謂是一針見血,可惜皇帝沒看到,嚴嵩也沒看到,沒有有實權的人支持他幫助他,高層之中沒人會理解這封奏折的意義。是啊,百姓吃不上飯餓死關你張居正什麼事?關我們掌權的什麼事?餓死的又不是我們傢的人。他身居高位研究瞭五年政治,看到瞭底層的艱辛,那又如何?沒人幫他。他無法面對如此黑暗的事實,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又不是人人都有,大傢好像都遵循著無作為就犯不瞭錯的想法當著官。他心灰意冷回到老傢,那一輩子隻中瞭舉人的父親覺得他不可理喻,想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當官,誰知兒子自個放棄這麼好的位置不幹瞭,他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