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廬新語:北伐軍規復武漢 宋子文綰轂稅權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北伐軍規復武漢 宋子文綰轂稅權
孫中山為國是而北上,不幸去世。此後的大本營暫以胡漢民代理大元帥。之後發生瞭廖仲愷被刺殺案。當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許崇智趕到現場時,“汪、蔣淚流滿面,而胡、許無動於衷”。可正是這樣一場命案,胡與許因嫌疑而退出對後孫中山時代政權的爭奪而暫時為汪蔣合作所取代。一代梟雄蔣介石也因此以強悍的形象走上前臺。
從國民黨在大陸的統一進程上來看,孫中山最為英明的決斷,可能既不是選擇與共產黨人的合作——因為這份合作同時也予設瞭一支與國民黨人爭天下的政治力量,盡管這次合作對雙方的壯大都有好處,畢竟雙方在諸多方面都是互補的,也不是他在自己的軍事力量並不雄厚和應手時的兩次有限北伐,而是建立黃埔軍校。這一學校的建立使國民黨人有瞭一支可以倚恃的黨軍,以及一些伴隨形勢的發展升遷極速的黃埔系軍人。有瞭黃埔軍校和黃埔系,以往依靠客軍打天下因而絆手絆腳的局面頓時改觀。而他的繼任者之一的蔣介石之所以後來居上,在很大程度也正是因瞭這支孫先生預伏的力量。
1925年,黃埔學生軍即後來的黨軍第一軍在二次東征之役的血與火的洗禮中鍛煉瞭自己,使自己成為與後來的第四軍即“鐵軍”)、第七軍號稱“鋼軍”)一起構成瞭第二年北伐的三大絕對主力。而蔣介石的軍事才能雖然並未能有特別好的發揮,其在東征中的某次丟盔卸甲的經歷連上在北伐中的南昌失利、徐州失利都使得他無緣民國軍事傢之列,但他每每能夠在最關鍵的戰役中取得最關鍵勝利的那份運氣,以及在軍事和政治大局上的成功運作,尤其是在打仗之外以強大銀元支撐下的策反之功,仍然讓他當仁不讓於民國時代最成功的軍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