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明皇帝,潞王朱常淓有“賢名”。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祝允明小楷《錄劉姬詞》及《致朱凱札》,精品之作
從政治上來說,潞王當然算不上“賢”。潞王被卷入南明皇位爭端,他的賢王名號有部分原因是擁護潞王登基的大臣的宣揚,這一點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中已經寫得清清楚楚瞭,就不多說瞭。
但從另一方面,也就是明代人對“藩王”的評價標準來看,潞王賢王的名號貨真價實。
我們知道,明代的藩王政策自永樂之後就已經發生瞭重大的改變,在整個明帝國歷史中,藩王政策越來越嚴格。藩王本身就不是被培養成一位重要領導人,沒有政治才能,甚至沒有政治野心反而是他們能夠生存下去的一項基本要求。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藩王都沒有政治抱負,南明隆武帝唐王不就是一個有著政治抱負的人嗎?然而我們也看到,唐王在崇禎年間,就因為迫不及待想在政治舞臺上露臉,結果被關入高墻。
張岱就有句話“明自靖難之後,待宗室其制愈嚴愈刻。在諸王之中樂善好學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飲醇酒,近婦人,便稱賢王,遂加獎勵矣。”這段話對明代藩王總結的已經很清楚瞭。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明人眼中的“賢王”的標準有多麼的低瞭。
再來說說潞王的一些生平,潞王的文化水平、藝術素養都很高。他工書畫、善音律。
在書法方面,他撰寫過《述古書法纂要》一書,他在為該書撰寫的序言中說: “《述古書法纂要》,乃餘學書之暇,隨筆集錄者也。皆雜出,語次不倫,聊以適志,非敢日學古有得雲。”(乾隆《汲縣志·藝文志》)同時進行真草隸篆諸體臨摹, “日臨數幅”,大約在崇禎九年(1636)前後,致力於書法創作,並讓石工將他的手跡刻在碑石上,建館保存。而今存之於世者有三百餘方。今人主編出版過《明潞王朱常淓草書唐詩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