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身後至今,至少已有五十部傳記問世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紀念魯迅先生(1)
摘要]“兄弟失和”在魯迅研究中基本可定為一樁懸案,除非還能有魯迅、周作人當事雙方直陳其實的文本證據再見天日。
一部傳記作品裡,至少活躍著兩個人。一個是傳主,一個是作者。傳主顯露在臺前,作者隱身在幕後。傳記作品所展現的一切,看似都源自史料文獻。但實際上,它們無不經過作者的精心甄別、選擇和編排、闡釋。一部傳記作品從史料文獻的原初狀態到加工成書的過程,就是作者與一系列史料文獻深入對話的過程。極而言之,傳記固然是傳主的傳記,傳述著傳主的故事,同時,卻也是傳記作者的自傳,坦陳著傳記作者本人的見識、情懷與素養。寫傳記之所以成為一項有難度的專能、一門有講究的學問,原由大抵在此。
因史料文獻存留、傳世的情形不同,不同傳主的傳記作品,寫起來的難度或挑戰性大不一樣。材料太多或太少,都不好對付。太多,招架不及;太少,不敷使用。中國歷史文化名人中,榮享文學傢、思想傢和革命傢之譽的魯迅,作為個人著譯作品與書信和日記出版得最齊備、身世閱歷的文本實證匯集得最周全、同時代人的記載和憶述也積累得最豐富的一位,毫無疑義應列入最不容易作傳的人選頭排。依陳漱渝先生介紹,魯迅身後,人們為他撰寫、出版全本傳記,迄今已歷七十年之久,七十年來中外作者所著的魯迅傳累計問世約五十部。這些魯迅傳中,受時代條件或作者立場局限,史料的挖掘、運用與觀點的提煉、確立,兩方面均可差強人意的,寥寥無幾。這也許更多的是在證明為魯迅立傳歷久而未減的高難度,不能完全怪罪給傳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