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放太甲的道義取向
文章分類:商朝
在我國古代,朝廷命官得罪瞭皇上,或者觸犯瞭刑律,隻要不是死罪,通常要在貶職的同時流放到邊遠地區。放逐,這一處罰亙古就有,並且延續瞭幾千年,形成瞭獨特的貶謫文化以及研究這一現象的諸多專著。天子放逐臣子,說起來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在遙遠的商代,還曾發生過一起大臣放逐君王的事件。
大約是公元前1541年,成湯(即商湯)的嫡長孫太甲,在太宰伊尹的擁立下,成為商朝的第四位君王。據史籍記載,太甲繼位的頭兩年,行為還說得過去,接下來就忘乎所以,獨斷專行,一味享樂,還隨心所欲發號施令,以致綱紀廢弛,朝政昏亂,百姓困苦。伊尹反復規勸未果,隻好把他放逐到桐宮閉門思過,自行攝政代理國務。記述這件事的源頭頗為古老,早在《史記》之前的《尚書》《左傳》《孟子》等典籍中就有同類記載,史稱“伊尹放太甲”。
桐宮建在距商都數十裡外的成湯居喪守靈之所,莊嚴肅穆,尋常人禁入。在這樣的氛圍裡,太甲面對的是祖父的陵寢,想到的是祖父的功業,領教的是伊尹的訓導。太甲即位之初,為瞭幫他修習強化立身之德,熟悉掌握為政之道,伊尹接連寫瞭三篇訓詞,述說成湯帝建功立國之大德,以及如何繼承成湯法度等問題,教導他哪些事可為,哪些事不可為。太甲通過深切反省,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過失所在,從而痛改前非,回頭向善,3年後被伊尹迎回國都當政。太甲歸位後,勤修德政,四方諸侯盡皆臣服,天下百姓得以安寧。伊尹甚為嘉許,遂作《太甲訓》三篇,稱譽他為“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