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淺談魯迅作品中含蓄手法的教學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什麼是含蓄呢?
汪曾祺先生說:“有一幅宋人小畫,隻於尺幅中畫一宮門,一宮女早起出門倒垃圾,倒的是荔枝、桂圓、鴨腳即白果)之類的皮殼。完全沒畫燈火笙歌,但是宮苑生活的豪華閑逸都表現出來瞭。”《關於小小說》)
汪先生說的是一幅畫,小說的創作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含而不露,易於使讀者產生聯想,從而增加文字的容量,由此可見,含蓄就是作者把深意隱含於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之中的一門藝術手法。運用含蓄手法,往往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餘地,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來理解、補充和擴展作品的意境,從而收到“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藝術效果。
這種手法,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得到廣泛的使用,收到瞭“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須格外註意。
一.含蓄表現在小說題旨上,是指作者將自己對事物的評價,深深隱藏在作品的描寫之中,自己絕不從作品的自然描寫中站出來直抒胸臆,點明題旨,表明傾向。恩格斯說“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的把它指點出來”《致敏.考茨基》),這裡的“自然而然”,就是指作品題旨要含蓄蘊藉,因為是“自然而然”,所以對於作品的傾向,不同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橫看成嶺,側看成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