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千防萬防為何明朝還是讓太監專權?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明太祖嚴刑施政:使明代政治走上瞭歧途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歷朝歷代,能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明代的宦官,最初除瞭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鑄瞭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這時候,宦官的權力跌入瞭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允許幹預朝政,更不能與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到瞭明成祖朱棣手中,這道鐵的紀律起瞭一個微妙的變化,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幹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內臣不得擅自做主。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權,是因為在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中,他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宦官而掌握瞭建文帝的動向;在圍攻南京時,又與宮內的宦官裡應外合取得瞭勝利,登上瞭皇帝寶座。因此,朱棣上臺後,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兒等,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得非常勇猛,率軍與南兵對沖,為朱棣在戰場上立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