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
孫中山的偉大緣於他為中華民族畢生奮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說:“愛國心重者,其國必強,反之則弱。”在近代中國國運式微、民生日蹙的內憂外患情形下,是孫中山先生敢於冒著殺頭甚至毀傢滅族的危險,率先高舉反清革命的大旗,掀起瞭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浪潮。孫中山先生常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他一生一直以愛國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國鞭策自己,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表現出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
本來,他有一份令人羨慕的醫生職業,可以憑此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但他毅然將自己的安危富貴置之度外,公開向清政府專制統治挑戰,表現出熱愛祖國、獻身祖國、勇於擔當的愛國主義精神。1894年,在上書李鴻章,寄希望於改良弊政以救危亡的嘗試失敗後,孫中山立即意識到隻有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專制統治,才能“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在興中會的誓詞中,他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奮鬥綱領;在《興中會章程》裡,他又率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又更進一步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以“三民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革命動力。民國建立後,孫中山認為“必先從根本下手,發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國勢不搖。”表示“欲舍政事,而專心致志於鐵路之建設,於十年之中,築二十萬裡之線,縱橫於五大部之間”。但是當宋教仁慘遭暗殺後,孫中山如夢方醒,始知欲國傢富強、民族振興、民生幸福,非去袁世凱不可,毅然發動“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雖然再次被迫流亡海外,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救國救民的志向,而是不斷地喚起民眾,組織力量,先後三次在廣東建立革命政權,對內反對軍閥割據,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對外反對列強的侵略和掠奪,直到臨終前夕,他仍念念不忘昭告國人:要不爭地位,不計權力,攜手同心,共圖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