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段祺瑞南下謁中山陵始末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段祺瑞
在民國歷史上,段祺瑞與孫中山是有不同政見的兩位政治人物。在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及1925年病逝前後,兩人因“善後會議”與“國民會議”之爭導致關系惡化,段祺瑞未看望病重期間的孫中山,也未出席在北京的治喪活動。然而時隔八年後的1933年1月23日,段祺瑞南下並主動提出到中山陵拜謁孫中山,成為當時國內的一大新聞事件。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緣由和隱情呢?
拒絕日本威逼利誘做傀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達到“以華治華”的目的,極力拉攏舊軍政要人扶植建立偽政權,與南京國民政府抗衡。在眾多的重要人物中,曾任北洋軍人集團領袖、四度出任國務總理、在清末擔任過北洋各軍校總校長和民國首任陸軍總長的段祺瑞遂成為日本重點爭取的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生於安徽合肥。皖系軍閥首領,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在任期間,段祺瑞政府與日本有較多的合作。1917年至1918年,段祺瑞為推行“武力統一”政策,曾尋求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援助,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通過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權益大量抵押給日本,但是抵押隻是形式上的,而西原借款給中國的條件也不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