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他的20萬公裡鐵路夢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佈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4月2日,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3日,孫中山前往上海,到宋耀如府邸暫住。
總統權限從孫中山到袁世凱的和平交接,為新生的中華民國奠定瞭一個良好的政治協商傳統。可惜,現實的政治糜爛,使孫中山雖然功成卻難以身退。目睹繼任的袁世凱將要把他一手創建的共和逐漸拖入倒退的深淵,他選擇從幕後重新回到臺前,發動討袁的二次革命。
從種族革命到社會革命
孫中山早年以種族革命為號召,最終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創建瞭中華民國。在他看來,雖然政權從南京轉移到北京,但五族共和達成,臨時約法確立,繼任的袁世凱願意接受共和政體,可以說基本完成瞭政治革命。因此,他辭去大總統職務,雖然有被迫的一面,亦絕非完全被動。作為“中國的華盛頓”,孫中山認為,目前中國已經完成瞭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今後他將致力於完成社會革命,徹底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
孫中山認為,要解決民生問題,首先需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則必須從交通入手。他說:“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為交通之母。國傢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遠近,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不過,孫中山常年在海外生活,深受西方先進觀念的影響,思想上具有超前性。他看到瞭西方資本主義過度發展,貧富差距不斷增大。由此,他傾慕西歐的社會主義學說,希望在中國采取國傢主導的社會主義政策以防止將來資本主義弊端的出現。所以,這個鐵路必須由國傢來修築。正如他卸任後在中國社會黨的演說中說:“社會主義為平均社會一切組織消除社會一切障礙之具……吾人今日所亟宜鼓吹者為國傢社會主義提倡集產制度,如土地國有、鐵道國有等事。”由此,他決定以個人名義代表國傢,為中國造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