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寇準:為何君子和小人都不喜歡他
文章分類:北宋
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侵宋,寇準力主抵抗進而促成“澶淵之盟”,穩定瞭暫時的局面,也為北宋之後一百多年的和平發展提供保障。此後,寇準受到瞭真宗的高度禮遇與信任,一路升任丞相。
然而,寇準的仕途跌宕坎坷,四起四落,最終難逃被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的厄運。究其原因,六字記之曰:偏離“正”,過於“直”。《宋史》中說到寇準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準的確“直”得令人佩服,但說他“正”,就見仁見智瞭。
“澶淵之盟”的功績讓寇準的權力欲望達到巔峰,使他能夠毫無顧忌地獨攬大權,肆無忌憚地插手丞相本無權過問的人事任免,更時常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的決定。不僅如此,對朝中同僚亦是氣焰凌人。寇準被貶之後得以重回權力之巔,出任西府樞密正使,宰相王旦的力薦功不可沒。然而寇準根本不把這位晚於他為相的同僚放在眼裡,不僅不通力合作,還處處針鋒相對,一有機會就想方設法挑其毛病,上報皇帝。然而王旦“宰相肚裡能撐船”,認定寇準是難得的人才,不僅沒有設計報復,反而多番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勸皇帝對其委以重任。相比之下,孰小人孰君子,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