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入源頭:老子、孔子、莊子的背後之物
文章分類:戰國
【一】
根據不同的古籍記載,孔子曾四次拜見老子。最早的一次孔子十七歲,《禮記》中孔子自述 “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 ”。最著名的一次, 《史記》載老子教誨孔子 “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以及“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則嘆曰“老子猶龍” 。
兩位先聖的會面,歷史上一向看作佳話,以及某種智慧和德性的象征。很多人卻沒看到,這更是一個偉大的寓言,指向中國文化和華夏古道的源頭。這點如果老孔身上體現得還不明顯,那就再來看一向被看作道傢高峰的另一位先哲——莊子,他與儒傢尤其是孔子的關系。
【二】
這首先就讓我們想到《莊子》內七篇中的“男一號”,正是孔子。而內七篇,則是被認為最有可能是莊子本人撰寫的篇章,最能代表莊子本人的態度。
內七篇裡有著眾多的寓言,寓言裡代表著聖賢的人,有五種類型:神話型、孔門型、莊子型、老子型、其他聖賢型。而這五種類型的比重很值得玩味,以莊子之口說出來的隻有四則,老子出現的次數隻有三則,而關於孔子的卻有九則。在這九則裡,對話人物也多為孔門弟子,顏回占的比重尤其大。除此之外,在其他聖賢型中,也以儒傢人物偏多,如堯、湯、子產等。不管怎麼計算,儒門人物在莊子筆下都多得有點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