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東關之戰:老將丁奉三千吳兵擊敗七萬魏軍
文章分類:孫吳
你也會想看的:曹操劉備兩人都很佩服的孫權為何晚年成瞭一個大昏君?!
一、東關之戰的成因
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曹魏軍權政權從此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或正始之變。雖然司馬懿招攬瞭不少原曹爽府屬的官員,如魯芝、裴秀、王渾、王基等,但曹魏宗室、忠臣勢力猶在,比方夏侯玄、李豐、張緝;地方都督也有大打討伐司馬氏為名的叛亂,淮南三叛就是最著名的代表。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先討平淮南第一亂,王凌被夷三族,王凌欲擁立為帝的楚王曹彪也被賜死。司馬懿以諸葛誕接任,遷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同年八月司馬懿死,以其子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接替。曹丕當年以司馬懿為四個顧命大臣時,正好也是任此職,老父示以讓司馬師繼嗣之意甚明。明年,司馬師遷大將軍。
司馬師執政是權臣傢族的內部權力轉移,盡管他以“伊陟代伊尹”的典故開脫,但合法性大不如有魏明帝遺命輔政的老父。故司馬師一邊通過姻親,進一步強化與郭太後的同盟;另一方面奉三祖典制(曹操三祖孫),非軍事不得妄改,即不變法以免損害魏官僚既得利益者。
吳太子孫登死後,以全公主(孫魯班,字大虎)為代表的王權與江東大族的角力,又在二宮之爭上演,最後在赤烏十三年(250年)結束。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賜死,孫權改立年僅七歲的幼主孫亮為太子;受牽連而死、流放或下獄的朝臣多達十幾人,包括朱據、顧雍之孫顧譚和顧承、張昭子張休、陸胤等,其中以江東棟梁陸遜的逝世,影響最大,多事之秋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