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周公與孔子的傢訓
文章分類:西周
你也會想看的:世界寓言之父列子的故事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傢訓文化產生的時期,這一時期明確瞭傢訓的立足點與依據。小邦周滅亡大邦殷這一驚心動魄的歷史變故,給西周統治者以諸多的經驗教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統治天下不能靠天命而要靠德行。周初的統治者看到瞭民眾的力量,便以夏、殷兩代特別是殷的興衰存亡為“監”,來觀察、總結與反思。周公說:“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又說:“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要做到長治久安,就要講德行,對王嗣進行德訓,以便將來執政能“以德配天”。
這一時期許多貴族,也以前人的國破、傢亡、身喪為鑒,加強瞭對子弟的傢訓教育,尤以周公的貢獻最大。如果說周文王遺命武王的《保訓》,是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帝王傢訓,那麼,周公誡子伯禽則開瞭仕宦傢訓之先河。至於孔子的“過庭之訓”,可以說是士人階層傢訓的代表之一。
周公訓子
武王滅商後,“封弟周公於曲阜曰魯”。但周公未去封國,而是“留佐成王”,代他主持國事。於是便派其長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魯國就封執政。據《荀子·堯問》記述,伯禽到魯國去之前,周公對他的老師說,你何不談談我兒子的“美德”?伯禽的老師回答道:“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周公卻不以為然,說:“彼其寬也,出無辨矣”,他待人一味寬大,那麼賞罰就不分明瞭;“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他喜歡靠自己的智慧辦事,這是使他氣量狹小的原因;“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淺也”,他辦事拘謹是由於知識淺薄。周公因此對伯禽給予瞭針對性的訓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