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名將】吳玠為何缺位“中興四將”
文章分類:南宋
你也會想看的:宋朝最鬱悶的皇帝是誰?宋孝宗宋趙昚
在北宋末到南宋初訂立“紹興和議”以前,宋、金一直處於戰爭的膠著狀態,黃河南北、長江上下,一直被戰火硝煙所彌漫,金國雖有勝,但少有完勝;南宋雖有敗,但也不至於完敗。而南宋之所以能與金軍相持十數年而沒有徹底亡國,這是因為有一大批愛國英雄在以匹夫之軀和志士之血阻擋著外族的侵略,是他們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瞭漢民族的南宋政權,使之最後能保住半壁江山,茍延殘喘。於是,後來的功勞簿上就有瞭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中興四將”。然而,南宋諸將中的吳玠,戰績不比這四人差,功勞不比這四人少,卻缺位於此,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吳玠1093—1139年),字晉卿,德順軍隴幹人今甘肅靜寧)。據《宋史·吳玠傳》記載,吳玠從小懂忠義,能騎善射,志向遠大,少年從軍,多次參加抵抗西北西夏、平定南方方臘等戰鬥,力敵萬夫,身經百戰,後以軍功升為副將。
金國滅亡北宋後,趙構建立瞭南宋政權,為瞭及早剪除南宋政權,金軍主要從兩個方向進攻,一路從中原南下,攻打江淮,另一路進攻陜西,企圖通過陜西進入四川,然後順江而下,夾攻南宋。南宋有“中興當自關陜始”之說,陜西是北入四川的門戶,陜西一丟,四川立失,中原政權便岌岌可危,可見陜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