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本想遷都不用亡國 為何浪費瞭三次逃亡的機會?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饒宗頤曾任教華師,為華師校慶題字“木鐸金聲”
公元1644年,建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以崇禎帝在煤山的自盡殉國而宣告結束,即使在此之後有建都南京的弘光留守江南的官僚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小朝廷,終也是小打小鬧,未成氣候。眾所周知,明朝是滅於內憂外患,內部有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外部則有關外皇太極為帝的大清意欲問鼎中原,此外還有大半國土上的的饑荒、傳染病,可謂是處處皆為亡國之兆,甚至有傳言:在夜晚走過紫禁城正門的行人,可聽到戰死疆場的鬼魂的喧鬧和幽靈淒厲的哀嚎。
到1644年初,糧倉空瞭,而保衛京師的軍隊也幾乎一年沒有得到軍餉瞭,在這危急時刻,放棄北京,遷都江南便被提上瞭日程。2月10日,崇禎帝在大內德正殿召見翰林學士李明睿,總憲李邦華,原九江軍府總督呂大器議事。當皇上問到今後的策略時,李明睿沒有打哈哈,直截瞭當的說,流寇指李自成部)已逼近京城,唯一明智的選擇便是遷都南京。我們可以想像,如若是在大臣群聚的朝堂之上,皇上一定會因為這一置他於自私之地的建議大發雷霆,但是因為這是私下召見,他在確認無人偷聽之後詢問瞭南遷的具體步驟,以及如何出京等具體問題,這已然是表明瞭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