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對》的一處硬傷,偉大領袖點評一針見血
文章分類:蜀漢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幹遠在管仲、樂毅之上,成瞭與西漢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比肩的大功臣。可謂千古一人、罕有其匹。
羅貫中即便極力貶抑曹魏、力挺劉備,也無法改變歷史,隻能拼命描摹諸葛亮,最終把他成功塑造成瞭“多智而近妖”的人物。當劉備不以諸葛亮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草廬時,諸葛亮感激之餘,在草廬中指點江山侃侃而談,和盤托出瞭他的千古一策——《隆中對》。提出瞭:“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長期戰略構思。
諸葛亮認為,想要“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必須落實好八個字——跨有荊、益,結好孫權!
事後劉備蜀漢政權的發展壯大,是堅定地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既定方針來實施執行的。但蜀漢政權先天不足,覆亡命運不可避免,盡管“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諸葛亮再努力,也無力回天,不能完成“漢室可興”的政治理想,最後抱憾而死。
諸葛亮《隆中對》看上去很完美,其實在戰略構想上存在一個巨大的缺憾。他的構想是先占據荊州、然後圖謀益州,等到“天下有變”時,兵分兩路北伐中原,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