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深度剖析新月派詩歌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東北民間這兩道“名菜”都與張作霖有關
打我們第一次讀到《再別康橋》時,便註定瞭一輩子都不能擺脫這首詩,被徐志摩告別的劍橋實在太美瞭。但究竟美在何處?我們隻有深入的瞭解詩美的根源,才能更好的去感受這份美。
《再別康橋》作於1928年,志摩偶然間出差英國,乘著一個悠閑的午後重遊劍橋。當時的詩人一方面是新月派詩人代表,祖國河山陷入人心惶惶,另一方面和林徽因的熱戀依舊過去,這兩種身份屬性大概就是詩美的所在。
熱戀孕育瞭詩的情緒,負責瞭詩的意味美。徐志摩遇見林徽因時,男的已婚,女的卻是個十七八歲的青春少女。志摩寫給林徽因的第一封求愛信,被林徽因交給瞭父親,因此遭到瞭拒絕。但,私下他們兩人仍有交集,一個風雨夜裡,林徽因告訴志摩,隻有志摩離婚才能討論他們的感情。可,志摩離婚後,林徽因卻和梁思成訂瞭婚。包括之後遇見瞭的陸小曼,使這個女人為志摩離瞭婚,婚禮上卻遭到瞭老師梁啟超的批評,坦言志摩是個用情不專一的男子,讓志摩的情緒低沉到瞭極致。這年代許久的經歷就是《再別康橋》哀怨愁緒的來源,所以說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詩,卻是詩人整個情感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