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變晉唐草書之法,獨創空間結構用“澀筆”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這首《清平樂》言淺情深,恬淡悠閑,極有晏殊風格
提示語:黃庭堅是宋代草書的全部,大變晉唐草書之法,空間成為構成作品的主導因素,時間退至第二位。
黃庭堅,北宋詩人,書法傢,詞人,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傢。
宋代在草書發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這種地位幾乎由一個人以一已之力所造成——他就是黃庭堅1045-1105)。
草書發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動中求得筆法、節奏、線條、結構的豐富變化,成為草書不可移易的定則。黃庭堅是欽服唐人狂草的,對張旭、懷素都有會心之論,自言“得藏真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傢,諦觀數日,恍然自得,落筆便覺超異”3。以其穎悟與才力,不至領會不到唐人草書的要義,然而他的草書卻一改唐人舊法,速度放慢,略加頓挫,在許多地方放棄線條的連續而著意於空間的擺佈,結果形成與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種風格,“草書之法,至此又一變矣”薑夔語)。他的草書,線條中奔放的氣勢當然不能與唐人相比,但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氣度和變化的豐富性,卻不讓於唐人。
這就是黃庭堅。
這種風格與他的行書有關。宋代,楷書已成為一切書法技巧的基礎。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傢通常隻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傢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黃庭堅放棄瞭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瞭按頓,不避諱向各個方向伸出的長畫一般來說,草書除瞭豎向長畫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長畫,因為它們破壞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都與他行書的筆畫取得瞭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