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張嘴要吃飯,乾隆想出瞭辦法,兩種作物起到瞭關鍵作用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百年李鴻章——賣國賊還是愛國者?
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人口呈遞增趨勢,人口膨脹所造成的耕地、糧食供應等方面問題,尖銳地擺到清朝統治者的面前。
康熙五十一年1712)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時,登記在冊的人丁是2460萬,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後,一直到乾隆六年1741)進行瞭第一次人口統計,數字是14341萬,此後大清的人口一直以接近13%的增長率遞增,至乾隆六十年1795)已接近3億。
面對如此眾多的人口數量,乾隆皇帝開始睡不著覺瞭,在糧價上漲的背後是地價上漲,“諸物貴”以及地少人多而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擺在瞭他的面前。可以說,這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次面臨因大量人口帶來的巨大社會問題。
讓老百姓有飯吃是歷來最大的政治問題,絲毫容不得馬虎,除瞭鼓勵邊疆地區的墾荒以外,乾隆帝為此采取瞭兩個頗有成效的辦法:
推廣高產作物
為解決3億張嘴的吃飯問題,玉米,白薯這兩種產於美洲的高產作物在乾隆時代得到推廣,註意是推廣,不是首次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