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勤國傢的晏殊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黃庭堅晚年草書,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晏殊塑像。在文學史上,晏殊是婉約派詞人的代表;在教育史上,晏殊熱情創辦書院,興學教民;在政治史上,晏殊作為一位“憂勤國傢”的能臣而為人稱道。

明代汲古閣刊本《珠玉詞》書影
江蘇東臺市西溪景區內的三相祠,是為紀念北宋年間三位大臣晏殊、呂夷簡、范仲淹所建的。今年6月,在一項評選活動中,晏殊的《浣溪沙·春恨》(相傳即創作於西溪)代表鹽城當選江蘇“最美詩詞”。今天,我們就史料挖掘所得,對這位集政治傢、文學傢、教育傢於一身的晏殊略作介紹。
誠實無欺的神童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晏殊七歲能詩,故有“神童”之稱。景德初年,張知白安撫江南,到臨川時,聽到神童的傳聞,便面招晏殊一試。晏殊雖年方總角,卻機敏過人、對答如流。張知白十分喜愛,隨即推薦給朝廷。恰逢當年開科取士,有1000多人參加殿試,十四歲的晏殊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