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忠君為國,為何包拯得以善終,而嶽飛含冤而死?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被貶謫的蘇東坡為何能東山再起?
如果要從立國319年的悠悠兩宋960年—1279年)各選出一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北宋的青天名臣包拯999年-1062年)和南宋抗金名將嶽飛1103年—1142年),絕對是會高居榜首的人物。兩人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包拯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是北宋官場上高懸的一片明鏡,嶽飛所向披靡,攻堅克敵,是南宋對抗金國的一把神劍。同樣的忠君為國,功勛卓著,為何包拯得以善終,而嶽飛則在奸臣的口舌中含冤而死呢?
面對強敵來犯而殺掉大將的宋朝之所以這麼做,原因就是下面這句話:
“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宋太祖趙匡穎
翻譯:五代時期,各政權殘忍暴虐,使得百姓深受其害。為防止在發生這樣的事情,我趙匡胤)選拔出精明幹練的儒學文臣代替武將作為地方的最高長官來治理天下,因為即使這些文官都是貪官,也比一個手握重兵的武將興兵作亂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