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掃描|流亡者·無字碑: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為我國地質事業貢獻無數“第一”的翁文灝
整理:徐添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隻有將某位政治人物放大乃至神化,方能將其周邊的信仰者團結起來,組成特殊的關系網絡,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政治傳統。在由秦至清的兩千餘年歷史裡,無論專制皇權是強是弱,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維護著皇帝制度並為其披上各種樣式的合法化外衣,仿佛不如此,便無法維持一個龐大的帝國及其紛繁復雜的官僚系統。20世紀清帝退位後,皇帝雖然不復存在,可“神化”的政治傳統卻未曾消失。
“神化”的傳統仍在延續,其動機並不難理解。但對於歷史學人或喜歡探知真相的讀者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剝去歷史上的“神化”外衣,根據當時的歷史事實重新理解歷史人物,重新評判人物的功過得失。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孫中山就是這樣一個被“神化”的人物。在國共兩黨的歷史敘述中,“國父”孫中山作為偉大革命先驅的地位毋庸置疑,也無需置疑。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他一登場便成立瞭興中會,策劃瞭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再登場便號召群雄在東京成立瞭同盟會,直接成為瞭全國最大革命團體的領導人。這樣一段論述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然而其背後卻隱去瞭許多同早期革命活動有關的人物,也忽視瞭革命派同改良派之間原本並不那麼清楚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