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佑:近年孫中山研究學術態勢
迄今為止,基於近代中國歷史的復雜性與歷史研究者掌握資料的程度、認知視角的學術研究都存在一定差異,但無論是海峽兩岸學界之間,還是中外學者之間,對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研究往往是一致的。這既與海峽兩岸與中外學者對孫中山先生研究資料的重視與投入有關,也同孫中山先生之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特殊角色與重要貢獻有關。正是由於孫中山、黃興等近代無數民主革命先驅的浴血奮戰,中國人的腦袋與雙腳才不再為磕頭而存在,而隻為思考和走路而存在,他們的這份歷史勞績既值得歷史研究者予以充分肯定,也值得後人景仰和珍惜。
歷史資料簡稱“史料”,既是歷史研究的基本依據,也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如果離開歷史資料,歷史研究便是無米之炊和無本之木。唯其如此,中外前賢都特別重視對歷史資料收集和整理,蔚然成風。收集和整理歷史資料,與歷史研究之間,始終存在良性的互動關系,互相推進。
關於孫中山研究的史料,經過百餘年來幾代人的努力,碩果累累,頗具規模。每一次資料的整理和出版,都能推動新一輪歷史研究的進展。大陸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8卷)的問世便是如此,大陸《孫中山全集》1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1986)與臺灣國民黨黨史會從《總理全書》1950年)到《國父全集》的五次修訂第5版在1989年,12卷,秦孝儀主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也是如此。在若幹孫中山傳記、年譜與資料出版的基礎上,還有以“整輯排比”的史纂與“參互搜討”的史考相結合的陳錫祺先生主編的《孫中山年譜長編》和張磊先生主編的《孫中山詞典》等鴻篇巨制的印行,此外,以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與事功為主題的若幹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的編成,都不難使人感覺,孫中山研究已經作為成熟的學術領域,可以創新學術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