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從後周手中奪權 禮遇柴氏眷屬
文章分類:北宋
核心提示: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因此黃袍加身,從後周柴氏手中奪取政權,成瞭新一代皇帝。若循故例,對前朝、政敵,一定會斬草除根,深絕後患。但趙匡胤一反故習,對柴氏眷屬倍加禮遇,臨終,還以“政治遺囑”的形式,史稱《誓碑》,告誡後世嗣君,不能虧待柴氏後人。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因此黃袍加身,從後周柴氏手中奪取政權,成瞭新一代皇帝。若循故例,對前朝、政敵,一定會斬草除根,深絕後患。
但趙匡胤一反故習,對柴氏眷屬倍加禮遇,臨終,還以“政治遺囑”的形式,史稱《誓碑》,告誡後世嗣君,不能虧待柴氏後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不加農田之賦”。以天警戒:“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誓碑》“高約七八尺,闊四尺餘,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平心而論,與歷代血腥暴戾、橫征暴斂之君相比,趙匡胤此舉,應屬寬厚仁慈之行。其《誓碑》所示內容,多少有些人道的價值意蘊,相對而言,文明一些。畢竟,前朝子嗣也屬於人,應該給予基本的人道待遇。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千百年來,更為知識者所稱道。同樣,“不加農田之賦”也有進步意義。因為在傳統社會,“農田之賦”是加在老百姓身上的最重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