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功臣文種為勾踐出謀劃策又為何被他賜死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老子的水哲學
文種之死一直被後人所探討,成為後世處理帝王與功臣關系的反面教材。歷史總結出瞭一條金律,但凡功勞過高的大臣,他們的結局基本上都不會好。
當年,吳國亡國後,范蠡嗅到瞭勾踐對他們的殺機,很明智地選擇瞭功成身退,離開瞭越國朝廷的紛爭,並在此之前留書一封規勸文種離開勾踐這個人,以免遭到勾踐的毒手。可惜文種沒有聽進去,還是選擇在越國做丞相。
網絡配圖
在治國上,文種建議休養生息,主攻內政,而勾踐作為一個王,有稱霸各國的野心,主張對外征戰各國,令其他諸侯國俯首稱臣,這樣就產生瞭戰略沖突。文種與勾踐之間產生瞭間隙,加上文種的功勞有壓勾踐的威脅以及他人的讒言,勾踐就越來越不放心文種。
勾踐找來瞭文種,對他說希望他用七術中剩下的四術到地府給先王報仇,實則叫他自決。文種的忠心和苦勞換來瞭這樣的結果,賜給他的那把“屬縷”還是先前吳王用來殺伍子胥的劍。文種用生命成全瞭勾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