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改革過程中 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文章分類:明朝
我們常說一句話:“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為什麼要留待後人評說呢?當代人不是知道的更為清楚,更接近歷史真相嗎?不,“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當代人居於“廬山”之中,豈能盡識廬山面目。
時間的確能說明問題,能在千秋後依然讓人傳頌者,自有其不朽之處。說起古代的歷史,確實有點怪,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歷史的傳統,《左傳》中有“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之說;文天祥《正氣歌》裡提到“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以及太史公“不隱惡,不虛美”的秉筆直書的精神更是令後人敬仰。繼太史公《史記》後,我國的史籍可謂汗牛充棟,有“二十四史”之說。
然而,真正世代流傳的人物不是記在史籍裡的,而是人們口耳相傳的,比如說包公,比如說關公,在《宋史》裡記載,包公一生隻破過一個“牛舌案”,其為官倒是清廉,然而在民間,人們將其傳得神乎其神,不畏權貴,剛正清廉;說起關公,為人驕傲自大,好像天下沒有幾人能入其法眼,然而就是因為他對劉備心懷忠義,所以老百姓將其捧到至高之位,不論好人還是壞人,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拜他,儼然成瞭至高至善,無所不知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