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日內情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提要】在74年前的今天,1939年5月6日,汪精衛通電投敵。當中國抗戰進人相持階段時,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走上瞭叛國投敵的道路。一度扮演過英姿風發、慷慨悲歌的民主主義革命鬥士的汪精衛何以最終墮落為遺臭萬年的漢奸?汪氏叛國投敵的心理動機何在?本文擬就此作一探究竟! 汪精衛
一、“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的民族失敗主義和混亂不堪的“民族主義”思潮是汪精衛對日議和的心理基礎和誘因
長期以來,汪精衛認為:日本是個“強鄰”,中國不可與之相比,“須知數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著著落後,固不待言,即組織亦幼稚不完備”,故而主張對日本的侵略應在“盡可能范圍內,極力忍耐,極力讓步。”據此,他提出瞭“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對日妥協方針。汪氏辯解道:“中國為什麼一步一步的往後退呢?因為中國比較日本進步遲瞭六七十年,中國的國防力量不能擋住日本的侵略。然而,自“九一八”以來,中國的外交內政的方針是怎樣呢?總括說來,在外交上不能擋住日本一步一步的進來,隻能想此辦法,使我們退得慢些。”正是在這種妥協求和的思想指導下,汪氏在當行政院長時,親手與日本簽訂瞭《淞滬停戰協定》和《何梅協定》,並認為是對國傢負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