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開國皇帝,為何劉秀善待功臣,而朱元璋竟屠戮功臣?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經歷瞭無數個朝代,而各朝代的開國皇帝都不一樣,有的出自民間,有的出自貴族,但各朝各代的開國皇帝對待功臣的方式都不一樣,無非就是,“良弓藏”“飛鳥盡”,“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很多朝代的開國功臣都難逃一個死字,比如:西漢的韓信,明朝的藍玉等。而並不是所有的開國皇帝都對功臣這樣。兩個鮮明的對比就是劉秀和朱元璋瞭。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漢光武帝劉秀半身像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隻是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員瞭。
西漢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佈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瞭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瞭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采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傢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有作為的開明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他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於使東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廢墟中恢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