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重重的唐代詩人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以及《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至於古典文學愛好者,也一定聽說過被譽為盛唐文學界交遊美談的王之渙、王昌齡與高適的“旗亭畫壁”的故事。然而細考之,卻發現如此著名的詩人相關史料卻極少,屈指可數的幾條記錄又皆為不確,真令人如墜迷霧。
兩唐書無王之渙傳,《新唐書·藝文志》中無其詩集記錄,唐宋文獻材料中鮮有記載,甚至連包羅萬象的宋代公私書目中也未見其詩集記錄。在作品幾乎不傳世的情況下,詩人之英名竟也一路飄蕩下來。到瞭清代,曹寅主編的《全唐詩》中收錄他的作品六首。此六首作品夯實瞭王之渙的文學史地位。
然而,《登鸛鵲樓》作者的署名卻一直有爭議。現存的古籍中,此詩首次見於中唐時期芮挺章編輯的《國秀集》。據考證,《國秀集》是芮挺章應秘書監陳希烈、國子司業蘇源明的建議而編。蘇源明盛名於唐代,杜甫與蘇源明相交三十餘年,杜甫的《八哀詩》之一即為其所作。韓愈評價為“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國秀集》開編約在天寶十二載,芮挺章大約花瞭七到十年廣泛搜集各傢名詩,“探書禹穴,求珠赤水”,網羅官員、平民、隱士之作品,精選220首所成。其中收錄瞭王之渙署名的《涼州詞二首》另一首是“單於北望拂雲堆”)和《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而將“白日依山盡”這首詩以《登樓》之名歸於佈衣朱斌名下。以地位論,王之渙是官員,朱斌是平民;以詩名論,朱斌籍籍無名,不能與王之渙同日而語;且成書離王之渙去世不遠,王之渙傢人健在,高適、王昌齡等健在,蘇源明、杜甫、為詩集作序的樓穎也在世,很難想象他們能允許芮挺章將此佳作張冠李戴。正因歷來有署名爭議,《全唐詩》收錄此詩時兼顧兩位作者,在卷203收入朱斌《登樓》,註明“一作王之渙詩”,在卷253王之渙名下收入《登鸛鵲樓》,註明“一作朱斌詩”。施蟄存亦指出這首詩是登近海的樓臺,不適於鸛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