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蘇洵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宋徽宗靠什麼擺平高俅、蔡京、童貫和楊戩?
“守道安貧,不營仕進”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年少不學,他自己說:“少不喜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遊。”歐陽修也說他“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但因他不擅時文,舉進士不第。慶歷五年1045),37歲,因舉制策入京。正值慶歷新政失敗,范仲淹諸人多被貶逐。他很失望,在後來寫的《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忽忽仰天嘆息,以為斯人之去,而道雖成,不復足以為榮也。”
由於目擊時艱,再加上制舉不中,蘇洵對於國傢的前途和自己的仕途都頗灰心,於是且不求仕,“悉取所為文數百篇焚之,益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傢之說”,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蓄充溢,抑而不發久之。後為知益州張方平所賞識。
嘉祐元年1056),蘇洵攜子蘇軾、蘇轍,帶著張方平的推薦書信,入京謁見韓琦、歐陽修。這時又值歐陽修等慶歷新政時期的人物用事,歐陽修立即向朝廷推薦蘇洵,在《薦佈衣蘇洵狀》中說:“眉州佈衣蘇洵,履行淳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於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人文行久為鄉閭所稱,而守道安貧,不營仕進。”此後不久,蘇洵即因妻喪而回鄉,復萌守道安貧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