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經邦濟眾 留名青史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米芾行書集字古詩10首,臨摹、創作必備!
蔡襄像
“四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今朝古道肅觀瞻。”在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錦嶺的蔡襄墓前,豎立著一對石望柱,柱上鐫刻的這副題聯概括瞭蔡襄一生勤政愛民的功績和後人對這位清廉之臣、耿直之士的敬仰之情。
正直之士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宋興化軍仙遊楓亭今屬莆田)人。天聖八年1030)考中進士,先後任漳州軍事判官、知諫院、福建路轉運使等職,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慶歷三年1043),宋仁宗補點蔡襄為知諫院。仁宗時期,京城連年發生火災,亟待修復的建築實在太多,蔡襄聽說仁宗要大興土木,重建開寶寺塔時,上書極力反對,認為此舉勞民傷財,於世無益,“一塔之費數百萬錢,一錢之資皆生民膏血,當此匱乏之時,豈可虛費”。
蔡襄認為言官應有“鯁正之志”,以便糾彈奸匿,肅正綱紀。蔡襄任知諫院後第一件事,就是上疏要求徹底解除呂夷簡的職權。他從“體、方、行、職、事、略、謀”七個方面,一針見血列舉呂夷簡為相二十年壓制忠良、進用朋黨、專事姑息、敗壞綱紀,導致宋政權內憂外患的七大罪責。呂夷簡因此不得不於慶歷三年九月,以太尉虛銜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