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籠子藝術 揭秘宋朝歷史上的另類“籠子”
文章分類:北宋
治權被關進扯皮的“籠子”,那些作風硬朗的文臣感覺很不爽。熙寧年間,王安石就說:“若朝廷人人異論相攪,即治道何由成?”但宋神宗聽則聽矣,“籠子”照編不誤,一方面重用新黨搞改革,一方面又把舊黨首領富弼的女婿馮京任命為樞密副使,後又提拔為參知政事,時時拖著荊公的後腿。
把權力關進“籠子”,庶幾成瞭口頭禪。
說白瞭,就是用制度來約束、監督權力人群。這方面,古人也在做。比如說宋朝,皇帝們看起來像是不錯的匠人,也編瞭許多“籠子”,效果固然是有一些,但是,如果求全責備的話,怎麼看怎麼另類,有的甚至很逗。
以享樂做“籠子”
宋興於五代之亂,那是一個“城頭頻換大王旗”的時代,趙匡胤看得比誰都真切。短短五十三年,五個傢族輪流上,八個皇帝被殺,下崗者更如走馬燈。原因在哪兒?槍桿子決定印把子!不把兵權關起來,今天黃袍加身,明天說不定又被人脫下來。於是,趙匡胤開始編“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