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皇帝為什麼不是亡於強大的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
文章分類:明朝
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無路可逃,自縊而亡,屹立瞭兩百多年的明王朝滅亡瞭。
一個帝王、一大票“忠臣良將”,忙活瞭半天結果還是亡瞭,可到底是怎麼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至今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崇禎無能剛愎自用把大明朝給折騰完瞭,也有人說是天道亡明、大明氣數已盡。總之,在多數人看來是崇禎辜負瞭一幹“忠臣良將”,將明朝給滅亡瞭。然歷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嗎?崇禎真的辜負一幹“忠臣良將”嗎?
一些學者們提出瞭質疑,他們認為明朝滅亡固然有天災瘟疫和崇禎多疑等方面的原因,但是那些所謂的“忠臣良將”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祟禎皇帝在位的十七年中,可以說是非常的勤政。他勵精圖治,希望重振朝綱,中興大明。可是他卻生不逢時,萬歷、天啟留給他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到崇禎時已經是岌岌可危瞭。
在無休止的黨爭之中,崇禎時代的臣子,大多不過是隻知有朋黨,而不知有朝廷的利己者;整個官僚集團也已分裂成一個個利益集團;因私而害公是官場的常態。套用“文革”中流傳得很廣的一句話,那時就是“爹親娘親不如派性親”。正因為如此,當時沒有一件事是崇禎皇帝想做就能夠做得成的。出於朋黨的利益,凡是敵對一派反對的另一派就一定擁護,凡是敵對一派擁護的另一派就一定反對,弄得崇禎皇帝裡外不是人。至於是與非,根本就不重要;但表面上,卻又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