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尋找建文帝,明朝開啟瞭大航海時代!但榮耀卻屬於歐洲
十五世紀初,明成祖朱棣派三保太監鄭和率領一支由240 艘超級船艦組成的艦隊前往西洋諸國,開創瞭人類歷史上大航海時代的新紀元。大明朝工業之盛,軍容之強,威震遠西,並且將商業貿易一鼓作氣推展到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整個南海,大西洋,大明商船絡繹不絕,海上的“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達到瞭最鼎盛的階段。
鄭和七下西洋,除瞭炫耀大明朝強盛的國力,示中華威名於異邦他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一個最隱秘的任務,那就是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靖難之役”,朱棣的燕軍兵臨南京城下,眼看馬上就要攻入皇宮,然而建文帝朱允炆卻在一場離奇的大火中消失無蹤,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在歷史的巨大帷幕之中。而關於建文帝去向和下落的歷史記載,雖然不是那麼翔實,但仍然有著眾多的蛛絲馬跡可尋。
1、諸多史籍記載,建文帝出傢為僧,逃亡海外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及燕王至,近臣為帝去發,著僧人袍,相攜出鬼門逸去。”這“鬼門”,指的是南京皇宮中一條通往南京郊外的密道。到底有沒有這個密道呢?人們不得而知,但是關於建文帝化妝成僧人從皇宮逃出的記載,時日分明,行跡清楚,有頭有尾,讓人不得不信。甚至還有人指出為建文帝梯度的就是高僧溥洽,並且僧人衣服和木魚都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早就準備好的——朱元璋在位之時,有一次與皇子皇孫們宮內宴飲,以月為題詠詩,建文帝收束兩句為:“雖然隱落江湖裡,也有清光照九州。”詩中境界大異帝王之傢堂皇氣象,朱元璋心中不喜。後來又出瞭一個對聯,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建文帝對道:“雨打羊毛一片膻。”而朱棣卻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由是看出,朱允炆這個皇孫沒有做帝王的氣概,而相反朱棣出口不凡,大放異彩。他害怕朱允炆以後鎮不住這個叔叔,於是就準備瞭度牒、僧帽、僧鞋僧袍等物,交給宮中的一位老太監保管,以被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