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為什麼要收復臺灣
一、與父決裂,抗清復明
明王朝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以後,殘餘的文臣武將紛紛擁立朱傢阜室後裔為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參與擁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即隆武帝。鄭成功很受隆武帝的賞識,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禦營中軍都督,世稱“國姓爺”。曾向隆武帝獻抗清之策,深得贊許。鄭成功對隆武帝的禮遇感激不盡,發誓要效忠皇帝。
1646年,清軍進攻福建。掌握兵權的鄭芝龍為瞭保存自己的實力,撤掉瞭仙霞關(今浙江江山南)守兵,不做戰備,清軍得以長驅直入,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俘自殺。隨後,清軍到達泉州,招降鄭芝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要降清,“當三思而行”,但鄭芝龍卻視為“稚子妄談,不知天時地勢”,終於率部投降。鄭成功在勸阻父親無效之後,毅然與父決裂,率領所部在福建安平誓師起兵,招募兵勇,擴大隊伍,仍奉隆武年號組織抗清(後改奉南明另一皇帝永歷年號),自稱“招討大將軍”,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抗清基地。
起兵之後,率部轉戰福建、廣東、浙江沿海,在福建同安、泉州等地連敗清軍,隊伍不斷壯大。鄭芝龍舊部和明朝的降臣都紛紛歸附鄭成功,同時受到民眾的擁護,力量迅速發展。鄭成功的軍事力量對清政府在東南地區的統治和消滅南明政權的計劃是嚴重威脅。清政府在軍事進剿屢屢受挫之後,曾對鄭成功多次招降,答應赦罪授官,封海澄公,授靖海將軍,均遭鄭成功拒絕。為表示自己不受招撫和“復明”的決心,他改廈門為思明州,設“六官”理事,分所部為陸師七十二鎮、水師二十鎮。乘清朝廷勸降之機,加緊整軍備戰。在金門後埔大練精兵,頒行營盤法,建廈門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鎮合操法和水師水操法,檢閱操練,嚴格要求,行賞必罰。制定行軍禁令,嚴明軍紀,造就瞭一支能征善戰的水陸隊伍。最後,清政府招降不成,把鄭芝龍由軟禁而投進監獄,又派他弟弟帶瞭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隻怕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決心始終不為所動,寫瞭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最後,鄭芝龍及其在京的傢人全部被清政府殺害。